马方 | 查理・柯克遇害:为何这起事件能震惊世界?

9 月 10 日周三,美国保守派社会活动家查理・柯克在演讲中遭遇暗杀,年仅 31 岁。这一消息传出后,不仅让美国陷入又一个 “黑暗时刻”,更震惊了整个世界 —— 而我始终认为,这起悲剧,或许也将彻底改变当下的世界格局。

 

事件发生后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下令全美所有国旗降半旗致哀,副总统万斯亲自为查理・柯克抬棺,空军二号更是全程护送他的遗体返回亚利桑那州老家。就连马斯克也公开承诺,会承担查理两个孩子未来所有的生活与教育费用。这样的阵仗,足以见得查理・柯克在保守派阵营乃至美国社会的分量。

一、左派为何要对查理・柯克痛下杀手?

答案很简单:查理・柯克动了民主党的 “基本盘”—— 美国的大学生群体。

 

年轻学生大多缺乏社会阅历,性格里带着叛逆劲儿,很容易被左派画的 “集体主义大饼” 洗脑。但查理・柯克不一样,他能以同龄人的身份,用最朴素、最直白的语言唤醒这些学生,让他们拒绝被 DEI(多元化、公平与包容)政策、种族批判理论、“取消文化” 和 “黑命贵” 运动裹挟。

 

眼看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脱离自己的掌控,民主党彻底慌了 —— 查理・柯克的存在,相当于在他们的 “基本盘” 里凿了一个大洞,而暗杀,成了他们眼中 “最直接的解决办法”。

二、为什么美国大学生更容易偏向 “左派”?

在我看来,这背后有四个关键原因,每一个都戳中了大学生群体的特点:

1:大学教育的 “导向性”

美国大学教育一直强调 “质疑权威”“打破传统”,这种环境本身就更容易培育自由派(左派)思想。更关键的是,有研究显示,美国高校教授中超过 60% 认同自由派或民主党立场 —— 课堂讲授、学术研究里,自然会更侧重社会批判、平等与多元化,学生长期浸泡在这样的氛围里,很容易受到影响。

2:年轻人的 “理想主义特质”

大学生大多在 18-24 岁,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,对 “社会公平”“理想社会” 的追求更强烈,天然倾向于进步主义议题。而且他们还没完全进入职场、没承担家庭负担,关注点更多放在平权、环保、反战、LGBTQ 权益上,反而不太在意税收、产业政策这类偏 “保守” 的话题 —— 毕竟这些话题,要等他们真正面对生活压力时才会重视。

3:校园的 “多元文化氛围”

大学校园是移民、少数族裔、国际学生的集中地,“多元与包容” 是校园的核心基调之一,而这恰好与自由派的价值观高度契合。再加上美国大学有反越战、民权运动、环保运动的历史传统,本身就是社会抗议和进步思想的 “发源地”,学生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感染。

4:“左” 的暂时性 —— 现实会磨平理想主义

不过有一点很有意思:大学生在社会文化议题上偏左,但在经济与就业选择上,依然追求个人成功与财富积累。所以很多人毕业进入职场、结婚生子承担家庭责任后,立场会慢慢向中间或保守派回归 —— 毕竟 “理想” 不能当饭吃,现实里的柴米油盐,才会让人看清政策的真正影响。

三、“极左” 为何容易走向暴力?

在我看来,“左” 到一定程度,就会变成 “极左”,而极左群体往往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,这些特点最终会把他们推向暴力:

 

沉迷 “高大上” 的口号,却无视事实:他们总把 “道德”“正义”“多元”“人权” 挂在嘴边,却从不会先去查证事实 —— 反而那些真正重视这些理念的人,从不会刻意标榜。就像鲍鹏山说的:“我们作为现代人读历史,切忌和帝王将相共情,为他们用万千骸骨建立的功业而激动,而应该站在普通人、小人物的视角,解读历史的内核。” 这句话放在当下,就是提醒我们:别被口号迷惑,要看到背后的真实。

情绪化主导,毫无理性可言:他们的信息来源很单一,只看符合自己立场的内容;讨论问题时不讲事实、没有逻辑,认知能力有限却还好面子,满脑子都是 “标准答案”;一旦听到不同意见,要么听不进去,要么理屈词穷后变得愤怒,喜欢扣帽子、骂娘、打棍子,根本分不清 “观点” 和 “事实”。

缺乏包容性,最终走向暴力:因为容不下任何不同声音,他们会觉得 “反对我的都是错的,都是敌人”,当语言无法说服对方时,就会想用暴力解决问题。就像那些极端口号:“打到一个旧世界,建设一个新世界”“打倒 XXX,枪杆子里出 XX”—— 本质上都是用暴力摧毁异见。

 

我始终觉得,“含左量” 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伤害他人:含左量越高,越容易做出极端甚至邪恶的事;一旦这些人掌握权力,这种邪恶只会被放大千万倍。

 

就像犹他州长说的那段话,让我特别有感触:“当查理・柯克被政治暗杀后,我们的民众没有暴动,没有抢劫,没有纵火,只有守夜和祈祷。” 这句话和几年前的 “黑命贵” 运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—— 当时一个罪行累累的人在抓捕中死亡,左派立刻上街打砸抢;而这次保守派民众再悲伤,也没有借机报复社会。这两种态度,早已说明一切。

四、这起事件为何会改变美国?

在美国,“言论自由” 有一条底线:“我可以不赞成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。” 意见不同很正常,任何人都能自由表达,不用担心里生命风险 —— 但查理・柯克的遇刺,彻底突破了这条底线。

 

而突破底线的暴力事件,往往会带来更强的 “反作用力”,现在这种反作用力已经开始显现:

 
  1. 中间派和温和左派转向右翼:很多原本中立或偏左的人,无法认同这种 “用暗杀解决异见” 的行为,开始主动靠近保守派阵营 —— 这几天已经有越来越多人这么做。

  2. 支持暴力者被 “清算”:那些公开庆祝查理・柯克遇刺的人,正在被社会唾弃、谴责,甚至被所在机构开除 —— 这两天美国特勤局、国防部、媒体行业都出现了相关的开除事件,连国务院都明确表示,会禁止这类人入境美国。

 

五、查理・柯克的影响,早已超出美国

特朗普之子小唐纳德・特朗普说过一句话:“查理的遗产并没有就此结束。他倾注在数百万年轻人身上,他们将把他点燃的火炬发扬光大。他建造了一些比他更长久的东西,因为它是建立在信仰、真理和勇气的基础上的。他的战斗在我们所有爱他的人身上继续存在。”

 

在我看来,查理・柯克的遇刺不只是美国的 “转折点”,更是整个世界的 “转折点”。

 

不久前,查理・柯克还在伦敦演讲,呼吁英国人 “夺回自己的国家”—— 而现在,英国人已经行动起来了。据我了解,预计这个周末,会有超过 100 万英国公民涌入伦敦,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,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悼念这位为捍卫言论自由而牺牲的斗士。

 

六、最后想说的话

这世上有两种地方:一种是因为不断鞭挞黑暗,才慢慢迎来光明;另一种是因为总在粉饰黑暗,最终堕入更深的地狱。

 

查理・柯克就是这个时代的 “殉道者”—— 他是为了捍卫真理而死,上帝让他以最悲壮的方式 “战死沙场”,这或许是上帝给他的 “桂冠”,也是用他的牺牲,唤醒这个时代的灵魂。

 

他是一位忠心且勇敢的基督徒,目前在全世界,我都找不到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。查理・柯克是美国的传奇,而美国的伟大,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不断挺身而出,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走。

 

他虽然离开了,但他点燃的火炬,永远不会熄灭。

图片
图片

新一期马方老师带队商务考察开启啦,感兴趣欢迎添加了解

 

👉 添加媛媛,抢占席位

👉 后台回复 “商务游学”,获取详细行程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添加媛媛 了解更多

图片

微信号丨TMSyuanyuan

电话丨19063463445

图片

点个喜欢吧

图片

分享让更多人看看